液体敷料作为一种新型创面护理材料,凭借其操作便捷、贴合性好、防护性强等特点,在皮肤擦伤、术后创口、慢性溃疡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正确使用液体敷料不仅能充分发挥其隔离污染、促进修复的功效,还能减少不良反应。以下从适用场景判断、具体操作步骤、使用后注意事项三个方面,详解液体敷料的科学使用方法。
使用前需先明确适用范围与创面准备。液体敷料适用于浅表性创面(如 Ⅰ 度或浅 Ⅱ 度烧伤、擦伤、切割伤)、术后缝合创口的辅助护理,以及糖尿病足、压疮等慢性创面的日常维护,但对深度溃疡、化脓性创口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使用前需清洁创面: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及周围皮肤,去除异物、分泌物和坏死组织,避免使用酒精、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,以防损伤肉芽组织。若创面有较多渗液,可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(不可用力擦拭),保持创面湿润但不积水 —— 研究表明,适度湿润的环境能使创面愈合速度提升 30% 左右,这也是液体敷料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。
具体操作时需掌握涂抹技巧与用量控制。根据创面大小,取适量液体敷料(通常每 10 平方厘米创面使用 0.5-1 毫升),用无菌棉签或喷雾瓶均匀涂抹于创面及周围 2-3 厘米皮肤区域。涂抹时应遵循 “由内向外” 的原则,从创面中心向周围健康皮肤轻柔扩展,确保覆盖完整。对于不规则创面(如指缝、关节处),可多次少量涂抹,待第一层稍干后再涂第二层,以形成完整保护膜。需注意的是,保护膜形成时间通常为 3-5 分钟,期间应避免创面受压或摩擦,以防膜层破损。单次使用后需立即盖紧瓶盖,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,防止成分挥发或污染。
使用后需关注创面变化与膜层维护。液体敷料形成的保护膜可维持 24-72 小时,期间无需频繁更换,但若膜层出现破损、污染或创面渗液过多导致膜层隆起,需及时清除残留膜层并重新涂抹。清除旧膜时,可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轻轻剥离,避免撕扯创面。使用期间需观察创面情况:若出现轻微瘙痒,多为膜层与皮肤贴合过程中的正常反应;若出现红肿、疼痛加剧或脓性分泌物,可能是感染信号,应立即停用并就医。此外,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:婴幼儿皮肤娇嫩,需缩短保护膜留存时间(建议不超过 24 小时);对聚氨酯类材料过敏者,应提前做局部过敏测试。